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年第17期
编号:12645385
挥发油在中成药数据库中的应用特点与现状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1日 中国中药杂志 2014年第17期
     [摘要]芳香类中药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挥发油是由芳香性药物提取精制而成的有效成分,常为几十种至上百种成分的混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故常以挥发油直接配伍组方,制成内服或外用的各种制剂,发挥临床疗效。该文以《国家新编中成药》第2版的数据库为资料来源,筛选了以挥发油入药的266个中成药,建立含药品名称、挥发油名称与用量、剂型、规格与用法、功能、主治等项目的信息表。再结合药剂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等多学科知识,统计分析含挥发油的中成药在剂型与用法、挥发油的品种、功能与主治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挥发油在剂型发展、处方开发、药品说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现状,为进一步探究其市场发展现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挥发油;中成药数据库;应用特点;现状分析

    芳香类中药的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神农尝百草”的炎黄时期至战国时期,《山海经》、《诗经》、《屈原赋》中已有对“佩兰”、“白芷”、“艾”等芳香药物的记载[1-2]。《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以青蒿、辛夷、厚朴、白芷等入药配伍的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录的芳香药有30余种。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应用芳香类药物的方剂占35%[3]。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载药1 892种,芳香药物有100余种[4]。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616味中药中,经统计有37种规定要测定挥发油含量的药材,质量分数从0.2%~10.0%(g·mL-1)不等[5]。大多数芳香药物共有的成分为挥发油、烯类、酮类等,挥发油是从芳香性中药材中提取而来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挥发油成分多是小分子物质,能被机体迅速吸收,作用广泛,多有芳香开窍、引药上行的功用,在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胃肠道系统、抗菌抗炎、促进药物吸收等方面发挥药效[6]。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植物油脂与提取物部分,明确收载了10种由含有挥发性成分的新鲜植物或干燥药材提取所得的挥发油,并有相应标准控制挥发油的质量,包含了性状、检查、含量测定、贮藏等项目。许多中成药中直接以挥发油入药,制成内服或外用的多种制剂,发挥临床疗效,但总体应用情况尚不明确。故本文对《国家新编中成药》第2版[7]中收载的以挥发油入药的266种制剂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挥发油在中成药中有关剂型与用法、单个挥发油的应用、功能与主治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挥发油相关制剂提供有益参考。
, 百拇医药
    1 含挥发油的中成药的处方筛选

    在《国家新编中成药》第2版数据库的查询条件“药品名称”中,以“油”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询到62条记录;在查询条件“药品成分”中以“油”为检索词,查询到385条记录。共计447条记录,详细浏览记录,剔除数据库编码重复项,全面筛选,去除不合格的记录,如记录中含“油”的内容为甘油或单硬脂酸甘油酯、油炙或动物油炙、植物油(如麻油、黑油、茶油)或动物油(獾油)、油状液体等记录项,均为不合格记录。并对易混淆名词进行区别,如丁香油与丁香罗勒油,薄荷脑、薄荷油与薄荷素油等。经反复验证,最终整理得到以挥发油直接组方入药的中成药有266种。

    2 含挥发油的中成药的统计分析

    将数据库中含挥发油的中成药的信息录入并建立Excel表,包括药品名称、挥发油名称与用量、剂型、规格与用法、功能、主治等项目,对266条记录按剂型与用法、单种挥发油的应用、中成药的功能与主治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含挥发油的中成药在剂型、挥发油种类、功能与主治等方面的应用。
, 百拇医药
    2.1 含挥发油的中成药的剂型与用法分析

    266种含挥发油的中成药的剂型与用法统计见表1,含挥发油的处方可以开发成各种剂型的中成药,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栓剂等固体制剂,多用于口服或含服;也有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半流体状的内服煎膏剂;还有多贴于患处的巴布膏剂和橡胶膏剂,涂抹于患处的软膏或乳膏剂。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用法的特殊剂型,如气雾剂、吸入剂、注射液、泡沫剂、滴鼻剂、滴耳剂等。按中药药剂进行分类[8],各剂型制剂数目的大小排列顺序:片剂(56)>外用液体制剂(42)>贴膏剂(38)>内服液体制剂(34)>颗粒剂(23)>胶囊剂(22)>软膏剂(15)>丸剂(10)>散剂(4)、膏药(4)、气雾剂(4)>吸入剂(3)>栓剂(2)、口服兼外用液体制剂(2)。制剂开发时,可根据用药目的和药物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剂型。

    2.2 挥发油的品种及品种辨析

, 百拇医药     在266种含挥发油的中成药中,不同品种挥发油的使用情况见表2 。数据库中挥发油的品种约为40多种,薄荷油的使用频率最高,在纳入统计的266种含挥发油的中成药中,近一半(49.62%)的处方都以薄荷油直接配伍入药。使用频率在前10的挥发油是薄荷油(132)> 桉油(48)>肉桂油(41)>丁香罗勒油(25)>松节油(20)>藿香油(19)>茴香油(17)>紫苏叶油(14)>樟油(12)>丁香油(11)。除表中所列挥发油外,还有使用频率小于1%、仅用在2个中成药中的甘松油、岗松油、满山香油、砂仁叶油、蛇床子油、石菖蒲油、辛夷油、细辛油,以及仅用于1个中成药的荜茇油、独活挥发油、当归油、高良姜油、黄荆油、枸橼油、烈香杜鹃油、玫瑰油、牛尾蒿挥发油、青蒿油、苏合香油、檀香油、香茅油、郁金挥发油、芸香草油、猪毛蒿油、竹沥油。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10种挥发油均为常用挥发油,有相应的质量标准。

    2.2.1 不同品种挥发油辨析 由于挥发油的种类较多,名称复杂,有的挥发油名称相似,不同品种间容易混淆。如丁香罗勒油为唇形科植物丁香罗勒的全草经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丁香油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二者来源不同,但都含有大量的丁香酚。甘松油、岗松油要与松节油区别开来,甘松油为败酱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茎经水蒸气蒸馏而得,岗松油为桃金娘科植物岗松的枝叶经蒸馏而得,松节油是由松科松属数种植物中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其他方法提取的挥发油,三者植物来源与药理作用都不相同。满山红油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兴安杜鹃的叶经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区别于满山香油,但与烈香杜鹃油类似,烈香杜鹃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别名小叶枇杷。, 百拇医药(王赛君 伍振峰 杨明 王雅琪 胡鹏翼 揭晓泸 韩飞 王芳)
1 2 3下一页